huòxiāoqiáng

祸起萧墙


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

注音ㄏㄨㄛˋ ㄑ一ˇ ㄒ一ㄠ ㄑ一ㄤˊ

解释萧墙: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;用作屏风。比喻家里、内部。祸乱从内部发生。

出处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季氏》: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

例子不照这么办法,恐祸起萧墙,势且波及全国,总统不如通权达变,暂歇风潮为是。(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八十回)

正音“萧”,不能读作“sù”。

辨形“萧”,不能写作“肖”、“肃”。

用法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
感情祸起萧墙是贬义词。

繁体禍起蕭墙

近义同室操戈、尺布斗粟、萧墙之祸

反义兵临城下、敌国外患、大军压境

英语Trouble breaks out at home.

祸起萧墙造句更多∨


1、 封建时代,祸起萧墙的事时有发生。

2、 一大家人个个心怀异志,终于祸起萧墙,发生财产纠纷。

3、 隋朝末年皇帝昏庸,奸臣当道,以致祸起萧墙,终于步上灭亡之途。

4、 到了后期,太平天国君臣猜忌,祸起萧墙,终于导致了它的失败。

5、 他没想到祸起萧墙,在他们内部出现分裂。

6、 这个工作团队因为成员彼此互不信任,祸起萧墙,终于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