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得罪;遭罪。
⒈ 亦作“获辠”。得罪;遭罪。
引《国语·晋语二》:“夫孺子岂获罪於民?”
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昔此国几兴矣,以吾获罪於 孔子,故不兴也。”
宋 司马光 《苏主簿夫人墓志铭》:“时祖姑犹在堂,老而性严,家人过堂下,履错然有声,已畏获辠,独夫人能顺适其志,祖姑见之必説。”
《资治通鉴·唐宪宗元和十五年》:“上服金丹,多躁怒,左右宦官往往获罪,有死者,人人自危。”
郭沫若 《李白与杜甫·杜甫的阶级意识》:“杜甫 在左拾遗任内,以疏救废相 房琯 获罪。”
⒈ 得罪。
引《论语·八佾》:「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。」
《三国演义·第一〇回》:「我获罪于天,致使徐州之民,受此大难!」
近获咎
反建功
1、若是警察立刻到,就会抓获罪犯。
2、迅速抓获罪犯并对其严加处置的做法减少了我对法律的不信任感。
3、这名男子因抓获罪犯而从警方那里得到了900美元的酬金。
4、此前,这名凶手已经因对儿童实施性侵犯两次获罪。案发时他刚搬入新居不久,新家正与受害人小梅根的家临街相对。
5、获罪于天,无所禘也?太子长琴注定寡亲缘情缘?哈哈!这就是上天给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