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。主管吏的任免、考课、升降、调动等事务。长官为吏部尚书。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。
例时韩愈吏部权京兆。——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》
吏部拟用左通政。——清·张廷玉《明史》
英Ministry of Official Personal Affairs in feudal China;
⒉ 又。
例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。
⒈ 旧官制六部之一。 汉 尚书有常侍曹,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。 东汉 改为吏曹,主选举祠祀,后又改为选部。 魏、晋 以后称吏部,置尚书等官,主管官吏任免、考课、升降、调动等事。班列次序,在其他各部之上。 清 末废,并其职掌于内阁。参阅《通典·职官五》。
⒉ 指 南朝 齐 谢朓。朓 曾为尚书吏部郎,故称。 宋 吴曾 《能改斋漫录·辨误一》:“韩子苍 言, 欧阳文忠公 寄 荆公 诗云:‘ 翰林 风月三千首, 吏部 文章二百年。’吏部,盖谓《南史》:‘ 谢朓 于 宋明帝 朝,为尚书吏部郎,长五言诗。’也。 文忠 之意,直使 谢朓 事。”
引沉约 尝云:“二百年来,无此诗”
⒊ 指 唐 韩愈。韩愈 曾为吏部侍郎,故称。
引宋 江端友 《韩碑》诗:“淮西 功业冠吾 唐,吏部 文章日月光。”
⒈ 职官名。旧时官制的六部之一。掌管官吏的铨叙、勋阶、黜陟等事。汉时有常侍曹,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;东汉改为吏部曹;魏晋以后皆称为「吏部」。因专司铨选,故也称为「铨部」。
英语Ministry of Appointments (in imperial China)
德语Ministerium für Ernennungen (Geo)
法语Ministère des nominations dans la Chine impériale
1、计布之会孙名恺,恺公之后良九焉、孙合焉,九为吏部郎中,政简刑清而民悦。
2、不久改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凡三年,天性孝友.
3、吏部的职能核心是主持帝国大小官员的铨选,吏部在隋代职官体系和政治运作中均享有特殊的地位。
4、每年十二月,由宗人府、吏部派员在保和殿将一年封、袭爵人数增登于皇册,存者朱书,故者墨书。
5、郑颢后历官刑部侍郎、吏部<