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可作两种解释;既不肯定也不否定。
英double-talk; ambiguous;
引《明史·余珊传》:“坚白异同,模棱两可,是盖大奸似忠,大诈似信。”
丁玲 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三五:“他觉得在 文采 的理论政策的渊博学问之下,就不敢坚持一个一定的主张,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两可、含混的语句了。”
魏巍 《东方》第一部第七章:“新任的支部书记……怕得罪人,在支部发生争论时,常常是模棱两可,摇摆不定。”
亦作“模棱两端”。 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·粤东纪事》:“祁宫保 模棱两端,怕事之极。”
⒈ 比喻含糊、不明确的意见、态度或主张等。参见「摸棱两可」条。
引《明史·卷二〇八·余珊传》:「饰六艺以文奸言,假周官而夺汉政。坚白异同,模棱两可。」
反斩钉截铁
1、凡是模棱两可的问题都要向同学或老师问清楚。
2、如果语句中并无模棱两可之处,则不能作出与该语句的明显含义相悖的解释。
3、这是条模棱两可的意见。
4、我希望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说法。我更希望能有人替我决定那些难以决断的事。
5、一提到结婚,他总是模棱两可地支吾其词,看来该是分手的时候了。
6、图像的模棱两可既考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