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公正的议论。
例其犯乡论清议、赃污淫盗,一皆荡涤。——《南史·宋武帝纪》
英just comment;
⒈ 对时政的议论;社会舆论。
引《艺文类聚》卷二二引 三国 魏 曹羲 《至公论》:“厉清议以督俗,明是非以宣教者,吾未见其功也。”
《晋书·傅玄传》:“其后纲维不摄,而虚无放诞之论盈於朝野,使天下无復清议。”
清 顾炎武 《日知录·清议》:“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,犹足以维持一二,至於清议亡,而干戈至矣。”
郭沫若 《中国史稿》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:“东汉 后期,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,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,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,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抗议,形成一种社会舆论,叫做‘清议’。”
⒈ 对时政或政治人物的批评议论。
引《三国志·卷五十七·吴书·张温传》:「艳性狷厉,好为清议。」
1、凡仕而兼商者,亦尚畏清议而不敢公然为之,隐匿托名以避众谤。
2、文章说,老实说,如果还知道“外惭清议,内疚神明”,李远哲应为认人不明,向社会大众道歉,从此对政治噤声。
3、事后,曾国藩“外惭清议,内疚神明”《曾国藩家书》。
4、天津教案后,曾国藩曾感叹自己“内疚神明,外惭清议”。
5、群谤丛集,曾氏愧悔无已,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“外惭清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