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通达的议论。
⒉ 贯通诸说的言论。多用于书名。
⒈ 通达的议论。
引《后汉书·冯衍传下》:“讲圣哲之通论兮,心愊忆而纷紜。”
宋 苏轼 《谢翰林学士表》之一:“学虽篤志,皆场屋之空文;言不适时,岂朝廷之通论。”
清 归庄 《昆山石歌》:“贵玉贱石非通论,三献三刖千古恨!”
⒉ 贯通诸说的言论。多用于书名。
引《后汉书·沛献王辅传》:“辅 矜严有法度,好经书,善説《京氏易》、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传及图讖,作《五经论》,时号之曰《沛王通论》。”
《晋书·束晳传》:“晳 才学博通……其《五经通论》、《发蒙记》、《补亡诗》、文集数十篇,行于世云。”
⒈ 通达的议论。
引《后汉书·卷二八下·冯衍传》:「讲圣哲之通论兮,心愊忆而纷纭。」
⒉ 贯通诸经的议论。如:《五经通论》。
⒊ 某一学科概论性的论述。如:《词学通论》。
1、 第一、二章属通论性质,第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章是专题研究.
2、 现在,富士通论坛已经成为行业客户与终端生产者们的年度盛事.
3、 这可以一直追溯到凯恩斯的伟大着作“通论”。这本书在1936年为我们研究繁荣与衰退提供了新的方法。
4、 在第三、四、五单元的通论中讲语法。
5、 随后她致力于对凯恩斯《通论》的阐释和辩护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