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因己身的不善而羞耻,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。
例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孙丑》。朱注:“羞,耻己之不善也;恶,憎人之不善也。”
羞恶之心。
英be ashamed of evil deeds;
⒈ 对自己或别人的坏处感到羞耻厌恶。
引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。”
朱熹 集注:“羞,耻己之不善也;恶,憎人之不善也。”
明 李贽 《复焦弱侯书》:“于此有耻,则羞恶之心自在。”
邹韬奋 《抗战以来》五五:“但从好的方面看,可以说是多少尚有一些羞恶之心。”
⒈ 因自己不好而觉得耻辱,看到别人不好而觉得憎恶。
引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「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。」
1、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君子之所以教者五:有如时雨化之者,有成德者,有达财者,有答问者,有私淑艾者。此五者,君子之所以教也。
2、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;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;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恻隐之心,仁也;羞恶之心,义也;恭敬之心,礼也;是非之心,智也。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,弗思耳矣。
3、他强调人应有恻隐之心、羞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