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绶带。
英silk ribbon used to fasten seals and correspondence;
⒈ 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。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,佩带在身。
引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梁 持守头,佩其印綬。”
《旧唐书·裴度传》:“带丞相之印綬,所以尊其名;赐诸侯之斧鉞,所以重其命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五四回:“﹝ 兗州府 ﹞连忙委了本府经歷厅,到 嶧县 去摘了印綬,权时代理县事。”
⒉ 借指官爵。
引唐 韦应物 《饵黄精》诗:“终期脱印綬,亦与天壤存。”
宋 彭乘 《墨客挥犀》卷三:“旧説见龟蛇集者有印綬之喜。”
⒈ 印信和系在印信上的丝带。
引《后汉书·卷一三·隗嚣传》:「其后公孙述数出兵汉中,遣使以大司空扶安王印绶授嚣。」
《三国演义·第二回》:「吾缴还印绶,从此去矣。」
1、 云出寨迎接,待以宾礼,置酒共饮,纳了印绶,酒至数巡,范曰:将军姓赵,某亦姓赵,五百年前,合是一家。
2、 当年仲夏,翼公“乃解印绶谢诸僚友”,乘船沿赣江下行,自觅归隐躬耕之地。
3、 印绶由官员随身佩带,除非因犯法、罢官等缘故例应追缴外,升官调职或告老病殁,都可带走。
4、 那不是所谓的传国玉玺,而是私人的印绶。
5、 印绶上醒目的东阳二字旁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