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象声词。形容摩擦碰撞声。
⒉ 象声词。鸣叫声。
⒈ 象声词。多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。
引唐 李贺 《美人梳头歌》:“轆轤咿哑转鸣玉,惊起芙蓉睡新足。”
唐 韩偓 《南浦》诗:“应是 石城 艇子来,两桨咿哑过花坞。”
元 郑光祖 《倩女离魂》第二折:“听长笛一声何处发,歌欸乃,櫓咿哑。”
元 马熙 《和韵》:“桑麻莽苍接平野,机杼咿哑闻隔墙。”
⒉ 象声词。管弦声。
引清 陈维崧 《东风齐着力·田家》词:“丛祠畔,丝管咿哑。”
⒊ 象声词。小儿学语或低哭声。
引宋 苏轼 《中秋见月和子由》:“卷帘推户寂无人,窗下咿哑惟 楚老(苏軾 孙)。”
郭沫若 《女神·暗夜》:“儿子不住地咿咿哑哑地哀啼。”
⒈ 状声词:(1) 形容小儿学语或低语声。宋·苏轼〈赵郎中往莒县逾月而归复以一壶遗之仍用前韵〉诗:「大儿踉蹡越门限,小儿咿哑语绣帐。」(2) 形容含糊不清的低吟声。(3) 形容物体滚动或摇动的声音。唐·韩偓〈南浦〉诗:「应是石城艇子来,两桨咿哑过花坞。」
引《隋唐演义·第八九回》:「那时杨妃从睡梦中惊悸而寤,口里犹作咿哑之声。」
1、一天下来,他们不是默不作声,就是故意“咿咿哑哑”比划手势,坚持不说话。
2、他这是要她同其他萧氏子弟搞好关系,苏玟咿咿哑哑地嘴上应了,暗地里皱眉头,只要一想到萧申那双嘲笑的眼,她是情愿呆在家里哪儿也不去。
3、有一个女的进到酒店门口,咿咿哑哑,好像是在问医院在那儿。
4、那两名汉子脸露喜色,口中咿咿哑哑,躬身又向木桑行了一礼,转身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