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观察心性。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,无一事在心外,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(现象)理(本体)。
⒈ 观察心性。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,无一事在心外,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(现象)理(本体)。
引《十不二门指要钞》上:“盖一切教行,皆以观心为要。”
唐 施肩吾 《题景上人山门》诗:“水有青莲沙有金,老僧於此独观心。”
宋 苏辙 《诸子将筑室以画图相示》诗之三:“久尔观心终未悟,偶然见道了无疑。”
清 龚自珍 《重辑六妙门序》:“五曰还,此门还是裂小网,开佛知见曰裂大网,还者非他,《觉意三昧》之观,观心是也。”
1、净空只懂佛学知识和基础的加减乘除,原本眼观鼻鼻观心放弃破题的他,此时笑语盈盈地望着向阳和安飞羽。
2、我顿时勒紧马缰,规规矩矩一步一步的走,眼观鼻,鼻观心。
3、燕枫当即眼观鼻,鼻观心,念道: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;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
4、魔兽背上负载着三名男子,眼观鼻,鼻观心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