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。
英harmony;
⒈ 和谐的乐音。
引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》:“故和声入於耳,而藏於心。”
晋 袁宏 《后汉纪·明帝纪上》:“使丝竹与俎豆并存,羽旄与揖让俱用,正言与和声同发。”
宋 苏轼 《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》:“高秋爽气明宫殿, 元祐 和声入管絃。”
⒉ 调和声调;协和声调。
引《书·舜典》:“声依永,律和声。”
孔 传:“言当依声律以和乐。”
周秉钧 注引 俞樾 曰:“依其所咏以定五声,是谓声依永。又患其不和也,而以六律六吕和之,是谓律和声。”
《旧唐书·音乐志三》:“礼惟崇德,乐以和声。”
刘师培 《文说》:“和声依永,八音於焉克谐;六律五声,五言於焉出纳。”
⒊ 音乐术语。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。
⒋ 词、曲中的衬词。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,如“贺贺贺”、“何何何”之类。
引宋 沉括 《梦溪笔谈·乐律一》:“诗之外,又有和声,则所谓曲也。古乐府皆有声有词,连属书之,如曰‘贺贺贺’、‘何何何’之类,皆和声也…… 唐 人乃以词填入曲中,不復用和声。”
况周颐 《蕙风词话》卷一:“唐 人朝成一诗,夕付管絃,往往声希节促,则加入和声。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,遂成为词。”
⒌ 随声附和。
引明 李贽 《圣教小引》:“余自幼……尊 孔子 不知 孔夫子 何自可尊,所谓矮子观场,随人説研,和声而已。”
和谐的乐音。 《国语·周语下》:“夫耳内龢声,而口出美言,以为宪令,而布诸民,正之以度量,民以心力,从之不倦。”
韦昭 注:“耳闻龢声,则口有美言,此感於物也。”
⒈ 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。
⒉ 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。
1、 他的表情和声音,好像在阅兵典礼时发出立正口令那样严肃。
2、 培育爱情必须用和声细语。奥维德
3、 财富和声誉的庞儿们在我们眼前纷纷落马,却不能改变我们的雄心。维纳
4、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,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。而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。罗曼·罗兰
5、 音乐之目的有二,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,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