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佛教语。指“三无漏法”,即防非止恶、息虑静缘、破惑证真。
⒈ 佛教语。指“三无漏法”,即防非止恶、息虑静缘、破惑证真。
引《坛经·般若品》:“变三毒为戒定慧。”
《五灯会元·章敬暉禅师法嗣·荐福弘辩禅师》:“帝曰:‘云何名戒?’对曰:‘防非止恶谓之戒。’帝曰:‘云何为定?’对曰:‘六根涉境,心不随缘名定。’帝曰:‘云何为慧?’对曰:‘心境俱空,照览无惑名慧。’”
宋 苏轼 《赠虔州术士谢晋臣》诗:“死后人传戒定慧,生时宿直斗牛箕。”
范文澜 《唐代佛教·佛教各宗派》:“佛教修行方法,不外戒定慧三种。戒如捉贼(烦恼),定如缚贼,慧如杀贼。因此学佛首先要守戒律。”
1、 真正对佛法有信心,又能够修道,由修戒定慧而得的神通才是真正的神通。
2、 诸戒定慧及银怒痴,俱是梵行,众生国欲修正果,并非一定要在菩提树下,能度众生的地方,便能成佛。土,同一法姓,地狱天宫,皆为净土。贼眉鼠眼
3、 诸戒定慧及银怒痴,俱是梵行,众生国土,同一法姓,地狱天宫,皆为净土。欲修正果,并非一定要在菩提树下,能度众生的地方,便能成佛。贼眉鼠眼
4、 “戒定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