鸣锣拼音 :míng luó
鸣锣注音 :ㄇ一ㄥˊ ㄌㄨㄛˊ
繁体 :鳴鑼
⒈ 敲打铜锣。常用以警众、聚众。
引《元史·刑法志四》:“诸军官鳩财聚众,张设仪卫,鸣锣击鼓,迎赛神社,以为民倡者,笞五十七。”郭灿东 《黄巢》第三章七:“王处存 便命鸣锣收军。”
⒈ 敲锣。
引《三国演义·第一二回》:「今夜初更时分,城上鸣锣为号,便可进兵。」《儒林外史·第四回》:「众回子心里不伏,一时聚数百人,鸣锣罢市,闹到县前来。」
1、“其实这教士同这一帮秀才,听了鸣锣喝道之声,早已晓得知府来到。
2、就在此时,忽听鸣锣喝道声,原来是两广总督林则徐出巡到此。
3、非但不落轿,还要鸣锣喝道,煞是威风。
4、听见鸣锣喝道声,孙本初心里竟有些发慌,有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。
5、所以鸣锣开道也被称为“鸣锣喝道”。
6、街上早传遍了,开始去懒春阁的时候还换顶轿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