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谓发不束而披散。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晋侯梦大厉,被发及地,搏膺而踊。”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孔子见老耼,老耼新沐,方将被发而干,慹然似非人。”《宋书·武帝纪中》:“爰暨木居海处之酋,被发雕题之长,莫不忘其陋险,九译来庭。”宋苏轼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:“公不少留我涕滂,翩然被发下大荒。”一说为断发。详“被发文身”。
⒈ 谓发不束而披散。一说为断发。详“被髮文身”。
引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晋侯 梦大厉,被髮及地,搏膺而踊。”
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孔子 见 老耼,老耼 新沐,方将被髮而乾,慹然似非人。”
《宋书·武帝纪中》:“爰暨木居海处之酋,被髮彫题之长,莫不忘其陋险,九译来庭。”
宋 苏轼 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:“公不少留我涕滂,翩然被髮下大荒。”
⒈ 本指披散著头发。语出因披发为夷狄习俗,故亦比喻被夷狄所同化。也作「披发」。
引《礼记·王制》:「东方曰:『夷』,被发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。……西方曰『戎』,被发衣皮,有不粒食者矣。」
《论语·宪问》:「微管仲!吾其被发左衽矣!」
1、 陆事寡而水事众,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,以象鳞虫。
2、 东方日夷,被发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。
3、 九疑之南,陆事寡而水事众,于是民人被发文身,以像鳞虫;短绻不绔,以便涉游;短袂攘卷,以便刺舟;因之也。
4、 东方曰夷,被发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。
5、 “九疑之南,民人被发文身,短卷不裤。
6、 文身被我国少数民族喜爱,自周代起就是华东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