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“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。”后以“蛇吞象”形容贪婪之甚。
⒈ 后以“蛇吞象”形容贪婪之甚。
引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“巴 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。”
元 刘致 《端正好·上高监司》套曲:“则这二攒司过似蛇吞象,再差十大户犹如插翅虎。”
例如:人心不足蛇吞象。
⒈ 相传古时有巴蛇能吞食大象,经过三年,象的骨头才被吐出。见也作「巴蛇吞象」、「巴蛇食象」。
引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。巴蛇身躯瘦长,而象的体形庞大,后世将这种以小吞大的情形,用来比喻人心的贪婪无度。《喻世明言·卷二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》:「梁尚宾看这场交易,尽有便宜,欢喜无限。正是:贪痴无底蛇吞象,祸福难明螳捕蝉。」
1、小时候不是听老人讲巴蛇吞象的故事吗,这应该就是巴蛇一类的东西。
2、然而最早的说法来自山海经,巴蛇吞象,三年吐骨。
3、指《山海经》中巴蛇吞象的故事:“巴蛇食象,三岁而出其骨”。
4、但天道无常,生灵各异;人心不足,巴蛇吞象。
5、他已经挤垮了三家公司,但仍未罢手,还在进一步行动,真是巴蛇吞象,人心不足啊!
6、吞噬它,精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