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句

用秋毫造句

秋毫造句

1、 精明的人明察秋毫,小事不糊涂;高超的人懒算细帐,大事不马虎。

2、 外疾之害,轻于秋毫,人知避之;内疾之害,重于泰山,而莫之避。刘昼 

3、 苛求君子,宽纵小人,自以为明察秋毫,而实则反助小人张目。鲁迅 

4、 是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。民谚 

5、 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,秋毫无犯。

6、 老一辈革命家明察秋毫,看穿了“四人帮”的阴谋。

7、 太山之高,背而弗见;秋毫之末,视之可察。

8、 目察秋毫之末,耳不闻雷霆之声;耳调玉石之声,目不见太山之高。

9、 治乱存亡,其始若秋毫,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。

10、 法眼察秋毫,莫贪点滴分文;利剑断是非,勿存半点侥幸。

用“秋毫”造句 第2组

11、 公牛和热火的东部决赛首场比赛,幸亏裁判的明察秋毫避免了一出6人同时出场的笑话。

12、 一只明察秋毫的母花猫,伊然是座眨巴着眼睛的斯芬克斯34,呆在暖洋洋的窗台上朝这边望着,不忍心打搅他们。

13、 他能明察秋毫,他注意到一切事物。

14、 任他有偷天换日的本事,也难逃警方明察秋毫的法眼。

15、 据说,巴杜伊人凭借着天神的意旨,能够明察秋毫,及时发现所有进入这些村舍的外来人。

16、 这件抢案由于警方的明察秋毫,使歹徒无所遁形,很快就破案了。

17、 解放军一路上秋毫无犯,深得人心

18、 经理明察秋毫,即使我不说事情的原因,他也知道底细。

19、 这个警察真是明察秋毫,不到一天就把坏人抓住了。

20、 我军一路秋毫无犯,群众莫不称赞。

用“秋毫”造句 第3组

21、 无论嫌犯多麽狡猾,很难逃得过检察官的明察秋毫

22、 我军纪律严明,所到之处,秋毫无犯,鸡犬不惊

23、 秋毫不犯:秋毫: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,比喻极细微的东西;犯:侵犯。指军纪严明,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。

24、 我爱老师,我更爱老师的那双明媚的眼睛。老师的眼睛明亮美丽,和蔼可亲;老师的眼睛炯炯有神,明察秋毫;老师的眼睛,充满智慧,热情,使人奋进。

25、 鸢尾在我国常用以象征爱情和友谊,鹏程万里前途无量明察秋毫。鸢尾花也可以算的上是一种有文化内涵的花了吧。

26、 素描训练不是让你学会画像一个东西,而是通过这种训练,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,一个训练有素、懂得工作方法的人,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。

27、 余忆童稚时,能张目对日,明察余忆童稚时,能张目对日,秋毫。秋毫。

28、 明镜高悬说的是心如明镜,安定平稳,能照见一切;明察秋毫就是对关联体之间的细微变化做到心中有数

29、 他的眼力真可谓是明察秋毫,连掉在地板上的一根头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

30、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,列宁以他明察秋毫的洞察力,毅然决定,抢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之前发动起义,出其不意地夺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,粉碎了机会主义者们的阴谋,彻底撕下了他们的”革命领导者”的面纱,暴露了他们背叛人民、背叛革命的真面目。

用“秋毫”造句 第4组

31、 别对孩子明察秋毫,给他一点空间。

32、 不料办案民警明察秋毫,一眼识破其低级伎俩。

33、 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,终于真相大白,洗刷了被告的冤情。

34、 只有在光学显微镜和神通更广大的电子显微镜相继问世以后,人们才当之无愧地能够"明察秋毫之末"。

35、 多亏父母洞察秋毫,及时发现了她的异常现象,送到医院后才让人松了口气。

36、 父亲一生公廉正直,与人秋毫无犯。

37、 在警方明察秋毫的侦办下,这件悬案,终于宣告侦破。

38、 外交上的事情,即使小如秋毫之末,也要谨慎,不能出错。

39、 这个法官大人非常的聪明,明察秋毫,总能判决正确。

40、 福尔摩斯在办案中十分细心,能够明察秋毫,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

用“秋毫”造句 第5组

41、 一位本来明察秋毫的人也会被头脑发热冲晕头脑。

42、 明察秋毫的监识人员总能利用微物证据,找到破案线索。

43、 为了能够"知己知彼百战不殆",我们必须想办法充分对系统自身的网络安全状态进行明察秋毫,才能有的放矢地化解安全威胁。

44、 子弟兵纪律严明,秋毫无犯,受到群众的热情支援。

45、 法官明察秋毫,终于使这桩栽赃陷害我的案件得到昭雪平反。

46、 可以说明察秋毫,一个人从我眼前一过,我看得出来他什么性格。

47、 此番举动在法律上的确符合行动守则的规定,但欧盟仍将明察秋毫

48、 这位公安局长办事明察秋毫,没有一个坏人逃得脱他的手掌心。

49、 并且头脑发热的复仇可能冲淡那种明察秋毫

50、 到各地游览时,对环境切记要秋毫无犯,好让大家都能欣赏美景。

秋毫的解释

秋毫[qiū háo] 秋毫 秋毫,汉语词汇。 拼音:qiū háo 解释: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,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。 出处:秋毫不敢有所犯。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秋毫之末。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循规蹈矩无损秋毫。 余忆童稚时,能张目对日,明察秋毫 ——《童趣》